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23排行榜 > 综合 > 正文

揭秘汝窑遗址的神秘秘密

时间:2018-05-25 16:29:30

相关推荐

揭秘汝窑遗址的神秘秘密

汝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制瓷窑址,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的“四大名窑”之一。然而,关于汝窑的发展历程和制瓷工艺却有着许多未解之谜。位于河南宝丰的汝窑遗址,成为了研究者们的热门关注对象。遗址内的文物和遗迹揭示了汝窑制瓷工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同时,遗址内的发现也引发了许多猜测和研究,其中包括汝窑瓷器的生产工艺、出口情况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探寻汝窑遗址的谜团,涉及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美术以及文化交流等诸多学科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和考古史,揭秘汝窑遗址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有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知道清凉寺的秘密,我也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只为发现那一抹雨过天青色背后的秘密。

宝丰汝窑博物馆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离开封约220公里的小村庄,就现在的眼光而言,那里不算富庶。但我看到下图所说的宝丰的来历,我笑了。

我想这是之后的臆断吧?如果当时就知道宝丰县名字的来历,还用苦苦寻找汝瓷窑址30年吗?

不过10月才刚刚建成的遗址博物馆,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总有这么一丝的不和谐。

当我参观完汝窑博物馆的时候,我忽然被这段结语所疑惑了。原文如图:

原来汝窑还有那么多秘密没有揭开:

汝窑的消失之谜

汝窑的烧造年代之谜

汝窑是贡窑还是官窑

汝窑与北宋官窑的关系

汝窑与钧釉瓷的关系

汝窑 与“类汝瓷”及张公巷窑的关系

看完这些问题,我沉思了。原来这些问题连“专家”都还没搞明白。那为啥事情还没搞清楚,就心急忙慌地建了这个博物馆,向世界道破惊天一语——“汝窑的发现”?

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也来试试。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经过对汝窑遗址的实地勘测,我也有越来越多的疑惑和想法,结合实例和基于事实的逻辑推理,我也整理了一套自己对汝窑遗址的推测和判断。在此与各位客官分享。

第一,北宋时一个州县的“制瓷科技力”会在没有皇权的支持下有如此之强吗?为何清凉寺的青瓷在北宋末年出现了基因突变?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遗址周边的环境。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臆断是不行的。上图:

遗址周围都是一些小山坡的村庄,并没有发觉900年前的这里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区市井.。我们拿现在的城市做个比方,很难想象目前的天津会比北京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发达。同样,900年前的汝州宝丰县会在没有王权的授意下生产出当时的高科技汝瓷?所以对于当时的高科技汝瓷应该是皇帝宋徽宗亲自授意制造的。

因此,你会发觉在清凉寺的汝窑在宋徽宗的授意下出现了当地青瓷的基因突变情况,没有任何过度地由北宋前期的略带黄色的青,突变成天青色。同样南宋时期的哥窑也一样,由原来典型的黄青色突变为”传世哥窑“特有的颜色。这样审美角度的变化来的如此突然,想必一定印证了一句古话“上有所好,下必胜焉。”由此可见汝窑应为北宋徽宗时期,皇帝独特审美而授权所创造出来的产物,并非当地民窑自然生产的结果。

第二,汝州清凉寺的地理位置是否适合给当时的首都开封做官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看看汝州宝丰县北宋时期的的地形图:

当时的宝丰县几乎没有直通汴京(今开封)的水路,唯一一条大的母亲河“汝河”,据记载,这河当时不是泛滥就是断流。在汝州这段,是没有行船记录的。当时开封的通济渠更不可能经过宝丰。那么好了,问题来了,宝丰离开封约220公里,如果北宋期间没有船作为运载工具。要把大量的瓷器完好无损地运往汴京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知道即便到了南宋,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都在皇城根儿下,随时听命于皇上的召唤。况且汝瓷由于制造难度大,馒头窑一次可烧瓷器的数量又少。哪怕皇上“三百里加急”都不够召唤的。

因此,清凉寺在当时不具备为远在220公里之外的开封烧瓷的地理条件。我们再看后面的龙泉,之所以能远播亚非欧,完全是因为瓯江的缘故,在古代,船运就是高速公路,它是一切贸易的命脉。没有船运寸步难行。

第三,清凉寺窑口在当时并没有消亡,至少明代还在烧造,为啥汝瓷却神秘消失?

我们还是本着以事实为根据的态度,上图:

在离汝窑遗址约一百米的地方,看到的是明代的烧造瓷器的遗址。那是否说明这个区域的窑厂薪火并没有断过?既然没有断过,那清凉寺烧官窑的事实应该流传很广泛呀,要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何况就在原址延续了那么长时间,那为啥汝瓷的制瓷工艺却突然消失?要知道,这中间可隔着金、元、明三个朝代啊。

因此可以判断,这个窑口是自古以来一直延续烧造的一个普通的窑口,其普通中的不普通可能只是宋徽宗和它之间的一个秘密,当宋徽宗的目的达到之后又归于平静(那他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它依旧是一个普通再普通不过的窑口了,也从侧面印证了它不可能是个官窑,至少从没有名正言顺的成为过官窑。

第四,在清凉寺遗址中为何和汝窑同一年代基坑中出现多种民窑种类的瓷片?

继续以事实为依据,上图:

以上均为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北宋晚期地层IV区出土。由此可见,在这一时间段此区域亦有烧白瓷,普通青瓷等各类瓷器。可谓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且这些瓷器多系为制作相对粗糙的民窑。而在同一时段,同一区域汝窑却同时在烧造如下图:

这些瓷器形制虽与传世汝窑有相似之处,但仔细看来在釉色、做工等方面还是相当粗糙的。这就奇怪了,在同一时代,同一个窑址难道官窑和民窑一起烧?还不加以明显区分?宋徽宗那么挑剔的一个人,会在汝窑这个事情上“与民共享”?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同样,仅此一条我们就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可能性。至于它是什么性质的窑口,让我先卖个关子。我们现在似乎已经触摸到事物的本质了。

第五,如果“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是官搭民烧,为何汝窑瓷器没有一件“官字款”? 连火照也没有“官”字?

看下图:自唐代至五代再至北宋,如果是官搭民烧的产品,为了区分以示官瓷身份,很多瓷器的底款都有“官”字,这些官字款瓷器大多制作工艺精良,视为当时精品。

当时这些朝代不仅仅瓷器底部刻有“官字款“,就连当时制瓷的工具“火照”也带“官字款”。图一二八很有力的说明了北宋时代确实有官字款的瓷器。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官民用瓷在制度上是有严格的限制和区分,是绝对不能僭越的。但在汝瓷,这如此重要的瓷器品种中,在和民窑混烧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官字款?而且汝窑遗址不仅至今没有发现”官字款“,就连同样出土地点的窑具都并非”官字款“。如图:

因此,我们又可以以此加以判断,此窑系民窑,或者至少官家不想让民众知道这有官家背景。

第六,为何汝窑瓷器出土数量很少,制瓷工具和瓷器产品的精致度不够和传世汝窑相差很大?

1986年11月、12月间在河南清凉寺附近对当地窑址进行调查,发现了40余件汝瓷标本,1998年考古队员虽又挖掘,但发掘的的可恢复的残片和数量并不多,如果按汝窑极低的的成功率,它的瓷器废品率很高,即碎瓷片应该堆积如山,不应该仅仅只有目前这点,况且现出土的汝瓷质量和传世汝窑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几乎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看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汝窑和清凉寺出土之间的优劣差别。它不仅仅在釉色有差别,胎质也有不同。传世汝瓷的胎质几乎都是香灰胎,而清凉寺的汝瓷胎质有很多偏黄的、也有不够细腻。在器形等方面,出土了很多民用器物。在烧造方法上也出现了垫饼烧法,和我们传统理解的支烧法比较就更显粗糙了,在此我先摆出研究结论,所有非满釉的烧法均不应判为汝窑或者说是”汝官窑“,之后会加以分析。

虽然经科学分析,证明了清凉寺出土的汝窑从原料及制作工艺方面已经很像传世汝窑了,但依笔者看来,以徽宗之品味是断不能接受此等色涩质糙之物的,客官意见如何?

因此,笔者认为清凉寺出土的是“汝窑”,但不会是“汝官窑”。至于汝窑和汝官窑之间的关系,通过我们那么多的问题之后似乎已经浮出水面。

为了揭开清凉寺汝窑遗址的秘密,同时也为了找到以上六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回过头去,去问先人,从先人留给我们的只字片语中寻求答案。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范,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对这段话的理解非常重要。这段文字完整地揭示了宋代官窑的制瓷的整个历程。南宋人叶寘已经表述的非常清晰了,为了通俗起见,笔者做了如下解读:

宋朝(北宋)皇帝因为定州白瓷有涩口(当时都用覆烧法或者垫烧,所以瓷器不能满釉,都会存在涩口的情况),用起来不舒服,最终命汝州造青瓷(先把结论先告诉我们:皇帝最终选择汝州青瓷)。(正因为用起来不舒服)所以(开始全国海选)北方唐州、邓州、耀州都制青瓷,汝窑为魁。南方则处州龙泉县窑(为魁)(这句明显是根据南北地域先进行PK。),(最终龙泉因为)胎质和汝州青瓷相比粗厚了些(所以落选)。政和年间(公元11-11),皇宫开始自己设置窑烧造(汝瓷),称之为“官窑”。

(金军入侵,北宋灭亡,宋室溃退南逃)渡过长江开始中兴,有邵成章提举(提举:宋朝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作为以后(制瓷)规范,被称作邵局,完全沿袭北宋时候宫里制瓷的制度,让修内司(官署名,相当于今天的总后勤部)制窑,造青瓷,称作内窑。用澄泥作为示范,极其精致,釉色润泽清澈,被世人视为珍宝。(试窑成功之后)便在郊坛下,另立新窑,和旧窑(内窑)大不一样了。(此时新窑已经定为官窑)。剩下的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都不能和“新官窑”比。从此所谓的旧越窑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依照上述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制造汝窑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定州白瓷有”芒“,这里的”芒“因理解为涩口或涩底。故汝窑器均为支烧,全釉无芒,与记载完全符合。应视为汝窑重要特征。如果我们至今再把垫烧等其它非全釉的烧制方式定义为汝窑,那就完全违背了先人设置汝窑的初衷,与历史不符了。

第二,文中”河北“并非指现在行政区域的河北省,当理解为北方泛称,与文中”江南“相对,因此此文的理解应为汝窑为北方之魁,南方则应认为处州龙泉县窑为魁。再汝窑和龙泉窑相比,汝窑因胎质略胜一筹而最终被选入宫中作为官窑。

第三,按文中所说理解,唐、邓、耀、汝州都有青瓷,此时的青瓷皆应为民窑。与实际清凉寺这一时代的出土瓷片相吻合,这四地的产品应都大同小异,仅汝州窑的质量略好。

第四,政和年间(公元11-11),皇帝开始设自己的官窑了,所谓设自己的窑那一定不是清凉寺的窑。因为我们已经论证了,清凉寺是个民窑,皇帝是绝对不会在民窑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官窑的。

现在让我们根据线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

清凉寺原本就是一个普通的民窑,由于在全国范围内的青瓷比选中胜出,所以担当了烧皇帝梦寐以求的”无芒“青瓷的特殊任务。但谁也没把握烧好呀,所以有了”遂命汝州烧青瓷“,先”试烧“一下,所以有了青瓷基因突变的情况(解问题1)。谁也不知道是为谁试烧,只是把烧出来的好的产品秘密地送到皇宫给徽宗看,所以当然也不会有官字款(解问题5),甚至连贡瓷都算不上,理论上讲就是一个”试验窑“。所以里面夹杂着很多民窑的款识就不足为奇了(解问题4)。

然而没有多久,试验的瓷器拿到皇宫后徽宗很是认可,就是他想要的那一抹”无芒之天青色“,故下命,汝州清凉寺那里的瓷器不要烧了,皇帝要亲自另外设立一个秘密的官窑,专门烧试验出来的这种瓷器,质量和做工都要比”试验窑“更好。所以我们看到的清凉寺所谓的汝瓷残片没有多少,很可能是因为试烧的时间确实短有关(解问题6)。

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之前所有的疑问都迎刃而解了。

至于”汝官窑“的秘密烧造地点,其实至今我们没有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但它的地方一定是交通(水路)便利,方便根据皇帝的意思快速制造并运输到开封的地点,笔者认为应该离开封不会太远,肯定比清凉寺要近(解问题2)。

清凉寺在徽宗达到试窑目的后自然又回归到民窑的地位,所以窑址之后的元和明朝皆有烧造,只是大家都不知道那里曾经是汝窑的发源地罢了(解问题3)。当汝窑真正变成汝官窑之后,它的突然消失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其实在北宋之后,南宋的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的关系亦是如此,在此就不再赘述,之后还待专门撰文详述。

因此我们现在所谓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有不妥之处,准确叫法应是“清凉寺汝窑遗址”或“清凉寺汝窑试烧遗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揭秘古代王城:陶寺遗址的秘密与消失之谜

揭秘古代王城:陶寺遗址的秘密与消失之谜

陶寺遗址位于河南省,被认为可能是古代尧的王城,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关注。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城址、宫殿遗迹和陶器。然而,这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却突然消失,成为史前谜团。专家们猜测可能是...

2024-02-18

精绝古国真实存在(揭秘精绝古国消失之谜)

精绝古国真实存在(揭秘精绝古国消失之谜)

..."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国遗址,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期这里一共大大小小林立着36个王国,其中尼雅地区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家。《汉书·西域传》曾这样记载:这里离长安有八千八百二...

2023-07-18

碣石到底在哪里(揭秘东临碣石之谜)

碣石到底在哪里(揭秘东临碣石之谜)

...绥中县的万家乡发现了一处占地面积达14平方千米的宫殿遗址,还有两座数层高的宫阙,其中宫殿里面出土的云文纹瓦证实了是秦汉时期遗留下来的,那么这样是不是就说明这处宫殿是秦始皇出巡修建的行宫啦!可是没有证据证实...

2023-08-02

揭秘马杜克神像杀人之谜 盗墓者都离奇死亡(次声波是元凶)

揭秘马杜克神像杀人之谜 盗墓者都离奇死亡(次声波是元凶)

...说过马杜克神像杀人之谜事件,在伊拉克南部古城巴比伦遗址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马杜克神像就是其中之一。在盗墓者偷走马杜克神像之后,参与盗墓的人都离奇死亡,包括接触过的人都离奇死亡。后经调查发现杜克神像...

2023-09-15

印度河文明消失之谜 核爆炸导致 (三大原因揭秘)

印度河文明消失之谜 核爆炸导致 (三大原因揭秘)

...没有人发现这条神秘河流藏匿于沙漠中。在18世纪哈拉帕遗址挖掘中发现了印度河文明,在此发现了大都市残址。印度河文明相比其他文明完全是史上最迷人最神秘的古文明啦!但是这一史无前例的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约1500年又...

20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