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932年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 仅一人得满分)

时间:2023-08-23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民国时期的国文试卷出现过许多神题,1932年,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就出现了一道难题,考生纷纷傻眼,一半人直接交了白卷

TIPS:本文共有 399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网上曾经有流传民国时期的高考题,很多网友觉得十分简单,比起现代高考题来说难度要低很多。

其实真相并非如此,民国时期的国文试卷出现过许多神题,1932年,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就出现了一道难题,考生纷纷傻眼,一半人直接交了白卷。

只见卷子上印着这样一道题:“以‘孙行者’为上联,请对出下联。”

考题的出题者是国文大师陈寅恪,他的本意是考察考生国文素养,没想到这么多人直接放弃作答。

批改卷子时,他连连叹气。突然,他的眼前一亮,面前这份答卷上,考生也只写了三个字,却让他拍案叫绝,连连称赞。

这个考生是谁?他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图 陈寅恪

名师巧出题,无情之对

其实,1932年正是陈寅恪第一次担任出题官,不成想误打误撞造就了这一段佳话。

以往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题由中文系主任朱自清负责,不巧的是,这一次新生考试正撞上他出国访问时期,中文系主任的职位由刘文典暂为代理。

清华大学当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入学考试题当然也有很多人盯着。这项任务交给谁好呢?刘文典犯起难来。

斟酌再三,刘文典想到了一位传奇人物。那就是有国学大师之称的陈寅恪。

刘文典一向自大,但在他看来,如果说天下“真正的教授”少之又少,陈寅恪可以算一个,他自己则只能算半个。因此,在入学考题无人可接时,他第一个想到了陈寅恪。

图 刘文典

陈寅恪虽然没有出过题,但已做了多年的批卷老师。在他看来,往年的考题太过平庸,中规中矩没有意义,刘文典的邀请正合他的口味。不过他也正要前往北戴河,时间紧急,陈寅恪稍作思考,给了刘文典两道题。

刘文典定睛一看,一道是作文题,题为《梦游清华园记》,一道则更简短,是一个对子题,上联是“孙行者”。

这么简单的题目,也太敷衍了吧?其实不然,这是陈寅恪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认为,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完全可以用最简单的形式做最精彩的呈现。

比如这道作文题正是给了考生最大的自由度,写清华印象还是期望憧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些全由考生自己决定,可以最大程度表现他们的文学功底。

图 陈寅恪

第二道题则更为别出心裁。对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考试怎么能不考对对子?

他设置的只有三个字的对子属于“无情对”,要求对字意思相符,结构工整对仗,同时要保证上下联绝不相关。如果说作文题是门槛,那么对子显然就是真正拉开差距的难题。

究竟有谁能对出这个“无情对”,能在如此“无情”的考官手下拿到分呢?

令陈寅恪失望的是,由于国内时局动荡,国学日益衰微,同学们大多交了白卷,不然就是胡乱对了一些“猪八戒”“唐三藏”之类,完全没有理解无情对的意义。

“无情对”之所以被称为难度极大的对子类型,就是因为上联和下联毫不相干,不能有一点合得上的地方,同时还要保证符合传统对子的要求,必须保证工整对仗。

考生答不出来,在陈寅恪意料之中,却还是无法抑郁地觉得失望。

在数个零分考卷后,他突然看见了一份答案,眼前忽然一亮。

只见这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用工整的字体写道:“胡适之。”

陈寅恪当即赞道:“凭借这三个字,周生想去哪里念书,恐怕都是绰绰有余的!”

图 陈寅恪

研学路漫漫,上下求索

这位答题者究竟是谁?有什么来头?

这一位北京书生,一时之间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人物。周祖谟,并非名家之后,名不见经传,他凭什么拿到这场考试中的唯一一个满分?

其实,周祖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接受传统国文教育,对国学深有研究。

正是靠着深厚的国学底蕴,他对出了如此妙句。

这次考试,他报名了北京大学的国文系和清华大学的英文系,最终拿到了两校的录取通知书。

图 周祖谟

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一鸣惊人之后,周祖谟备受关注,但是由于家境不宽裕,他最终选择了学费更低的北京大学。

有趣的是,被拿来对对子的胡适正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他早听说过这位把自己的字写进考题、因此在陈寅恪那里拿了满分的考生,对他十分欣赏,想要和他交谈。

周祖谟却一直躲着他。在他看来,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和胡适亲近,未免有攀关系的嫌疑。这位出生在北京的少年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他对很多事都很倔强。

图 胡适

他的倔强更多表现在求学上。在北大,他天天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一来二去,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认识了他,听他说要哪一本书的哪个版本,就找出来给他看。

不仅北大的图书馆,在北京,没有哪个图书馆能逃过周祖谟的“火眼金睛”。

他和北京图书馆的丁主任结为了好友,《华裔学志》图书馆的负责人特意为他网开一面,准许他把《大正大藏经》带回家去抄录。

最初他凭借“孙行者”一联在文学界名声大噪时,还有人觉得他是运气好。在发现他在求学之路上如此求知若渴之后,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实力。

图 周祖谟(右)

周祖谟信奉“积学以储宝”,在治学方面,他勤奋地摘抄并记录,反复地思考琢磨。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周祖谟迅速汲取知识,很快就拥有了丰富的学识。

大学毕业后,周祖谟做了语言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一头扎进语言学的海洋。

渐渐地,他所涉猎的知识范畴扩宽到了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和校勘学,随着他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他接到了北大的聘书,应邀成为了北大的教授,后来更是深耕成了名满中外的语言学家。

图 周祖谟手稿

在汉语教学中,周祖谟也用心钻研教学内容。从教五十年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会重新编写教材。

在本科生的语音课上,他会对每个学生的语音情况一个一个地了解采集,以此制作语音卡片。

在他眼中,汉语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对于一堂完整的课,应该像钢琴家演奏乐曲,有序曲,有高潮,也有尾声。上他的课,学生从来不会觉得枯燥。

文豪对大圣,好在何处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还在迷惑不解,“胡适之”不是胡适的字吗?周祖谟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就和“孙行者”对上了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以文豪胡适之对大圣孙行者,到底好在何处。

“无情对”的出处是清末的张之洞大师,当时他与宾客摆酒设宴,一时兴起对对联作乐。

在朋友之间答对,一般都是依靠一个固定的事物当做主题,以此作上下联。

朋友有意为难,出了一个“树已半寻休纵斧”,这里的“寻”是一个量词,意思是树已经长得很宽。

大家都等着看张之洞抓耳挠腮的样子,没有想到张之洞抚掌大笑:“果然一点不相干!”

宾客们反应过来后哄堂大笑。“点”也是量词,这七个字对仗十分工整,可是完全没有按照主题来对,可不是和主题“一点不相干”嘛!

图 周祖谟

而回头看我们这幅“无情对”,又有哪些精妙之处呢。

首先看对仗层面。可以发现,“胡”对“孙”都是姓氏,作为一个人物的开头,可以说再契合不过。

而以“适”对“行”更是让人称赞。“适”在古文中有到达之意,而“行”则是行走,不仅两个都是动词,而且一动一静,十分巧妙。

最后,“之”和“者”都是虚词,“之乎者也”可谓国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们天生亲近得像同胞兄弟,用作对联极为合拍。

图 周祖谟等人合影

在音律方面,对对子也和对联、律诗一样讲究平仄。孙行者的韵律是“平平仄”,胡适之的韵律是“平仄平”,完全符合音律规则。

周祖谟后来回忆这件事时提到,当时他的脑中出现了两个答案,一个是“王引之”,一个是“胡适之”。

粗略一看,王引之好像也符合提议,那么为什么他最后选择了另一个答案呢?

出题人陈寅恪亲自解答了大家的疑惑。他设置的参考答案本来有两个,一个是“祖冲之”,一个是“王引之”。这两个下联都不错,但都没能对上一个细节。

“苏东坡有一句诗,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这里除了‘行’和‘退’都是形容步履前进的动词,‘者’和‘之’都是虚字之外,还有一个巧妙的细节,那就是‘韩’和‘卢’连起来正是犬名。”

所以,陈寅恪心中真正的答案只有“胡适之”,因为将“胡”和“孙”相连后,再加上反犬旁,则是“猢狲”,正是猿猴的别名。周祖谟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才拿到了满分成绩。

图 陈寅恪

结语

在“孙行者”名噪一时的时候,有许多人对大出风头的陈寅恪和周祖谟颇不服气。

有人说,周祖谟不过是误打误撞,瞎猫遇上了死耗子。有人说,陈寅恪故意出怪题刁难考生。

面对这些人对他们才学的质疑,陈寅恪和周祖谟都没有选择回击,而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让时间证明一切。

他们两人颇有些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惺惺相惜,周祖谟是陈寅恪欣赏的才子,陈寅恪是周祖谟一生感谢的、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大师。

他们的生活没有过多交集,但在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上,都靠自己的勤勉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

这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也许在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向着梦想中的自己冲去,不知不觉间,道路两旁已经有鲜花开放。

我们转型不易,新知识内容立足于正能量、实用,觉得《1932年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多数人交白卷 仅一人得满分)》对你有帮助,请留言收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棉质の治愈♛素染♟小辰光2023-11-10 03:25棉质の治愈♛素染♟小辰光[北京市网友]117.53.191.197
    @明沥-这个考试太刁钻了,看来只有对中国文学典籍了解得很透彻的人才能得满分啊!
    顶0踩0
  2. 明沥-2023-10-01 17:35明沥-[福建省网友]203.62.131.228
    这考试题目太有趣了!不过要是我碰上这样的题目估计也是交白卷的命,哈哈!
    顶1踩0
相关阅读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 多数人弃答(一人写下三字令题官称赞)

清华考试出上联“孙行者” 多数人弃答(一人写下三字令题官称赞)

...听说过这位把自己的字写进考题、因此在陈寅恪那里拿了满分的考生,对他十分欣赏,想要和他交谈。周祖谟却一直躲着他。在他看来,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和胡适亲近,未免有攀关系的嫌疑。这位出生在北京的少年正是意气风发...

2022-12-25 #历史趣闻

高考史上的两座高峰 一人750分(一人749分 二人后来发展如何)

高考史上的两座高峰 一人750分(一人749分 二人后来发展如何)

...现出了无数文理科状元,历史有载的最强考生一个是考了满分的女学生何碧玉,她的卷面总分是750分;另外一个是考了749分的男学生王瑞鹏,二人的分数一直占据历年高考分数历史排行榜前一二名,堪称中国高考史上的神话,也...

2023-09-17 #历史趣闻

考取清北中学排行榜(考入清华北大最多的高中有哪些)

考取清北中学排行榜(考入清华北大最多的高中有哪些)

...断积累。 数学在九门学科中最容易的一门,每次考试得满分是可以做到的。不少人感到困难,主要是不了解数学的特点,方法不对头。 数学教材编写是一环扣一环,前面未弄懂,后面成天书。 因此,当你听不懂课时,你要退...

2023-10-01 #问答

730分高考状元杨晨煜 清华期末考试会咋样(网友:前五名没戏)

730分高考状元杨晨煜 清华期末考试会咋样(网友:前五名没戏)

...国内奥赛和其他方面表现强势的免试生。所以在清华期末考试后,很多人看好杨晨煜的考分,按照高考成绩来看,应该可以排到智班的前五位置吧,但是有网友给出了新的看法:前五根本没戏。主要是因为杨同学所在的班级成员...

2023-01-03 #历史趣闻

何碧玉高考一分没丢吗 历史上神级学霸(一分未丢)

何碧玉高考一分没丢吗 历史上神级学霸(一分未丢)

碧玉作为高考历史上神级的学霸,其确实是在高考中获得满分的成绩。而自从其成绩曝光之后,国内外都对这位学霸何碧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碧玉以满分的成绩在清华读了四年本科,然后选择前去国外留学。在留学生涯结束...

2022-12-19 #奇闻异事

高考难度排行榜 全国哪个省高考最难(高考难度排行榜)

高考难度排行榜 全国哪个省高考最难(高考难度排行榜)

...,一战成名,“秒杀”30万江苏考生,全省平均分43分(满分150分),2010年葛大爷重出江湖,再次“虐杀”52万江苏考生,该卷也被成为史上最难高考卷。考试后,两篇名为《2010,江苏数学帝葛军,一个人秒杀江苏52万考生》和...

2022-11-24 #休闲

各省高考录取难度排行榜(中国各省高考难度排名)

各省高考录取难度排行榜(中国各省高考难度排名)

...意,没有学霸们不会做的题目。如果他们拿到考卷没有得满分,那就是被老师故意找茬扣了一两分的。一些网友看来江苏的教育质量也秒杀其他省份。不过,有江苏考生吐槽,高考并没有那么洒脱,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学霸感。江...

2023-09-19 #综合

中国高考地区难度排行榜

中国高考地区难度排行榜

...,一战成名,“秒杀”30万江苏考生,全省平均分43分(满分150分),2010年葛大爷重出江湖,再次“虐杀”52万江苏考生,该卷也被成为史上最难高考卷。考试后,两篇名为《2010,江苏数学帝葛军,一个人秒杀江苏52万考生》和...

2022-12-27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