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血战淞沪 若蒋介石早些放弃幻想(淞沪会战会打得更加从容)

时间:2023-01-28 06:07:01

相关推荐

血战淞沪 若蒋介石早些放弃幻想(淞沪会战会打得更加从容)

1937年10月30日,留守在闸北四行仓库的最后一支孤军在团副谢晋元的带领下撤退到英租界,自此闸北被日军彻底占领,10余天后,上海全境沦陷。

淞沪抗战成功将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从华北引向华东,成功将日军的进攻方向从自北向南变为自东向西,为中国与日本打长期战争创造了条件,使抗日战争的节奏逐渐朝着更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淞沪会战中,70万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中央军与地方军冰释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共抗日寇,让共同抗日成为了各方势力的共识。此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展现了中国军队不屈的精神,且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战略目的。

某种意义上讲,淞沪会战奠定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基调,为了守卫上海,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近30万中国军人在此次会战中牺牲或负伤,近期上映的管虎导演作品《八佰》的原型四行仓库保卫战,由于 背靠公共租界,限制了日军重武器的使用,相比于淞沪会战中的其他战役,其惨烈程度其实并不算突出。

应该说,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战略目标的基本达成,但是,淞沪会战本可以打的更加从容,如果蒋介石能够早些放弃幻想。

中日必有一战,但战争的规模和时机是个大问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中国动作不断,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清楚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样的。

而且,中日双方的精英人士也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中国不怕鲸吞,而怕蚕食。

基于此,日本的原本对华战略应该是以经济控制,政治渗透结合军事手段,徐徐占领中国领土,慢慢在中国获得权益。

被称为“日本第一兵家”的石原莞尔并不支持以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彻底征服中国

除此之外,日本必须保证其占领的地区能够被自己完全消化,要让这些领土成为能够带来大量经济利益的殖民地,甚至是日本领土。

通俗点说,赚钱的战争才是有意义的战争,赔钱的战争是无意义的。

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行动原本也是一步一步进行,一口一口吃掉中国,日本在占领东北之后在华北挑起事端,其目的首先是迫使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实际占领的既定事实,其次才是寻求日本在华北的超然地位,为日后侵略华北做准备。

与日本打了多年交道的中国高层们当然也了解日本方面的诡计,于是,中国与日本必定会开战成为了一种共识,但是中日双方爆发冲突时,此类冲突到底是局部冲突还是全面战争的开始,就很难预判了。

即使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29军军长宋哲元和副军长佟麟阁一方面率部奋起反抗,但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谈判解决此次事变。

宋军长的行为大致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高层们对于中日局势的复杂心理:他们知道中日必有一次全面决战,但是在每一次与日军爆发冲突后,又都希望将战争规模限制在局部冲突的程度,而不希望将战争规模扩大为全面战争。

当然,既然预知中日双方就必有一战,就一定要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而一旦中日开战,在国力军力上处于劣势的中国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与日军作战则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要利用中国的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大的优势与日军打持久战与消耗战,将战线拉长、拉久已经成为了当时中的有识之士们的一个共识。

而在对日作战的战略问题上,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理论最成体系,而在蒋百里的计划中,就格外提到了一个地方:上海。

先发制人,蒋百里的理论与张治中的建议

蒋百里认为如果中日开战,中国方面不应该一味按照日本的节奏进行,而应该主动出击,设法让战争的进程变得对中国有利,他特意提出:中国军队应该在上海主动出击,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 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 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其女儿蒋英是钱学森的夫人

蒋百里之所以提出要将主战场由华北转向华东,是因为当时中国军队在于日军陆军在平原地带上进行的大兵团会战方面,处于明显劣势,若日本先集中兵力拿下华北,则有可能一鼓作气,自北向南拿下华东,华南。

而若将主战场引向华东,则中国军队就可以利用长江沿江的山地湖泊处处设防,迟滞日军,消耗日军,待时机成熟后则发起反击。

总之,蒋百里的在上海主动出击方案最终要达到的战略目的是将日军的进军路线由自北向南变为自东向西。

作为当时中国举足轻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理论势必在蒋介石的考虑范围内,在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逐渐明朗后,中国统帅部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

但因有叛徒泄密,日军仓皇逃出长江口,全歼日本长江舰队的计划落空,但在上海集中兵力全歼日本三千海军陆战队则仍有机会进行。

事实上,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早就预料到上海可能成为重要战场,在1935年的南京作战本部筹备未来对日作战的会议上,蒋介石就将上海、无锡、江阴等地划归为京沪区的一线作战区域。

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由于情况不明,与上海距离极近的南京国民政府害怕上海被迅速攻破而南京受到重大威胁,曾一度撤离到洛阳。

而为了让可能发生的在上海的与日军的决战对中国更有利,蒋介石很早就派出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名将张治中组织兵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上海的军事冲突。

参加过“一二八”淞沪会战的张治中将军(与牺牲于枣宜会战的张自忠将军并非同一人)

张治中将军对日军十分熟悉,1936年张治中将军提出:如果与日军在上海开战不可避免,就应该主动出击。

张治中将军同时提出,若在上海与日军开战,绝不能掉以轻心,至少需要6,7个师的参与。

张治中将军的建议让蒋介石更加重视可能爆发的在上海的大战,这为日后各地中国军队齐聚淞沪共抗日军埋下了伏笔。

痛失先机

抗日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中国人就是太爱安逸,什么都可以不要就要安逸。

以这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介石可谓十分恰当,尽管事已至此,蒋介石也知道,中日全面开战已经无可避免,而且随时可能爆发;尽管他也知道,一旦开战上海必定是重要战场,但是在他内心中还抱着暂时不要与日军全面开战的幻想。

于是日军在华北大肆侵略中国领土时,蒋介石没有及时蒋百里先生的主动出击上海,将主战场由华北引向华东的战略,让蒋介石下定在上海与日军进行一次大规模决战的决心的还是日本海军的频频行动。

日本陆军与海军不和已经不是秘密,陆军在华北的军事行动让海军方面迫切的希望建立军功,于是,对于日本陆军的先占领华北,在自北向南侵略全中国的建议,海军有不同意见(因为这个方案中陆军是绝对主力),日本海军认为可以直接进攻上海,而后迅速占领南京。

于是,日本海军小动作不断,上海将成为战场,无论中方还是日方,只要不是傻子,都不会怀疑这一事实了。

8月9日,虹桥机场事件爆发,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在上海与日军进行一场决战,他批准了张治中将军制定趁日本陆军向上海的增援尚未到达之际,对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的计划,进攻时间定为8月13日晨。

张治中行动迅速,他立刻命令在上海的87,88师,炮10团,独立20旅等部队随时做好向日军发起攻击的准备,同时,他命令炮3团及56师向上海输送。

当时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大约有7个步兵大队共5000人,但配有各种口径的火炮,尽管在人数上明显不及中国军队,但是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张治中的看法十分正确,如果想趁日本的增援部队大规模赶来前就彻底消灭这些日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干掉他们。

但此时的蒋介石仍然对于英美调停抱有幻想,所以,他格外在乎英美等国人员的态度,中国军队在日本海军陆战队驻地附近集结时,自知实力较弱的日本方面立刻抛出“不扩大”的论调,希望租借内的英美人员出面调停。

在英美人员的调停下,蒋介石下令攻击暂缓。

中日双方都十分清楚,所谓调停不过是日方的一个缓兵之计,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于是日本海军陆战队争分夺秒的加固工事,作战前准备。

但当日下午四点,高度紧张的日本士兵向中国军队阵地开火,中国军队坚决予以还击,持续3个月,双方投入兵力达百万的淞沪会战正式拉开序幕。

真正的战斗只比原本计划晚了大半天,但是中国军队出其不意的优势已经不在,战斗变成了中日双方都有所准备的攻防战。由于失去先机,中国军队并没能在日本的增援部队到来前,彻底消灭日本海军陆战队,张治中将军提起此事时,也深感痛惜。

撤退时的出尔反尔,让撤退变成溃败

淞沪会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军队对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十日围攻,这个阶段中国陆军海军空军协同出击,占据战场的主动,但是并没能彻底消灭这5000名日军。

第二阶段是日本增援部队登陆后,中日双方在上海外围罗店、宝山。月浦等地对日军的阻击战,这些战斗进行的相当惨烈,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让日军的登陆部队花了20多天的时间才得以将大量部队投放向上海。

第三阶段则是中国军队与增援的日军在上海外围进行的反复拉锯战,此时的日军已经完成了大规模增兵,兵力超过12万,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明显不及日军的情况下仍顽强抵抗,并组织多次反击,让日军前进的步伐变得很慢,中国军队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付出巨大的牺牲,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近两个月,虽然没能最终阻止日军,但此时的中国军队斗争昂扬,人们的抗日热情被空前激发。

淞沪会战消灭了相当数量的日军,让日军将主战场从华北转移至华东,可以说,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按照“持久消耗”日军的总方针,此时中国军队应该有序撤出上海,在其他地方再次组织防御,且由于上海临海,日本海陆空三军优势皆可充分发挥,在收复上海无望的情况下,将部队后撤,在更有利于中国军队发挥优势的地方再次组织战斗应该是更加明智的举措。

10月中旬,白崇禧、刘斐等人的建议下,蒋介石终于同意将部队从上海撤出,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以便更好地打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战斗力。

此时的中国军队尚有很强的组织性,若执行这一战略,这将只是一场有序的撤退,但是,在各阵地的将士已经接到撤退命令时,准备撤离战场时,蒋介石突然出尔反尔,声称关于中日问题的布鲁塞尔会议即将召开,中国人军队应将誓死抵抗的姿态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于是,本已准备撤出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再在上海与日军进行决战,于是,战争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既在中日双方的惨烈阵地战以及之后的大溃退。

最后一个阶段的战事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淞沪会战的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最终也没能彻底阻止日军的前进,但双方在诸多战场上反复拉锯,中国军队无论从斗志还是战术上都表现不俗,并同样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但最后一个阶段,日军的优势完全发挥了出来,中国军队的防线被日军迅速击穿,至形势所迫,蒋介石不得不下令撤出上海时,原本有章法的撤退变成了一场溃败,从上海撤出的中国军队一路溃退至南京城下才宣告这场大溃退的暂时结束,1938年,陈诚在终结淞沪会战的得失时,痛惜道:这次战略受政略影响极大,实是国家不幸。

更加令人痛惜的是,上海守军以溃退的形式退出战场,让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同样以溃败,溃退的方式结束,南京守军撤退时混乱程度较上海更甚,其对日军的打击力度却远不及淞沪会战。

蒋介石为何犹豫

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的两次犹豫都与期待国际干预有关,而蒋介石期待国际干预调停战争则充分说明,至少在淞沪会战时期,蒋介石在内心中,并没有完全下定与日本全面开战的决心。

今天我们以上帝视角回顾历史,会认为蒋介石的决策十分愚蠢,但是,若置身于当时的情况,蒋介石作出如此决定并非完全不可理喻。

蒋介石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抗日战争完全爆发前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尚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稳步提升,若战争更晚发生,中日双方的综合国力差距可能会有所缩小。

其二,是当时蒋介石正与德国合作,计划装备50个德械师,如果这一计划彻底完成,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会有一个不小的提升,那时再与日本开战,把握更大。

战争初期痛击日军的德械师

蒋介石对于列强调停的幻想最终在当年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被列强们的绥靖政策打破,从此,他下定决心与日本决战到底。

虽然迟了一些,但是蒋介石最终还是放弃了幻想。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中日两国的作战,中国明明较弱,而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最初还有多余的幻想,这些幻想还真真正正的影响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部署,而反观日本却反应迅速,很快进入战时模式,迅速召国内的预备役投入战场,为何最终的结果是中国赢了呢。

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英勇斗争,但是从对方的角度,我们会发现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日本方面在战略上的极端短视。

如果说蒋介石在制定战略时有犹豫和失误的地方,那么日本方面对于向中国全面开战这件事,则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战略,几乎就是打一步,看一步。

日本的所有军事行动的几乎都围绕一个目的,将中国打到服软,但是如果中国一直不屈服,一直抵抗该怎么办,日本方面没有相关预案。

于是,日本在一次次战术上的胜利会陷入了战略上失败的陷阱,日本每进行一次军事行动,都希望中国能够被打服,如果中国没有屈服,那只能再发动下一次军事行动。通俗点说就是再打打看,看下次中国会不会服。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主要原因固然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誓死抗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方面缺乏一个对中国作战的总战略和总目标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种战略上的短视,或许能够从其民族性格中找到根源。

提出主动出击上海,将战场从华北引向华东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其著作《日本人》里有这样一段论述:

日本人很能研究外国情形。有许多秘密的知识。比外国人自己还丰富。但正因为过於细密之故,倒把大的,普通的忘记了。譬如日本研究印度,比任何国人都详细,他很羡慕英国获得印度。但他忘记了英国人对印度,是在大家都没有注意时代,用三百年的功夫才能完成,而日本人,却想在列强环视之下三十年内要成功。日本人又研究中国个人人物。他们的传记与行动,他很有兴奋的记得。但他忘记了中国地理的统一性与文字的普遍性而想用武力来改变五千年历史的力量,将中国分裂。

日本做梦都想成为亚洲的英国,他们将英国的强大归结于英国有一个“皇冠上的明珠”:印度。于是,他们做梦都想有一个印度,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疯狂的将中国作为它的印度,为了这个目标,日本人完全不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变得短视而又疯狂。

日本国民性格,决定了日本可以在不利的地理环境下成为强国,但是也注定了它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

喜欢赌国运的日本,从其铁蹄踏上上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输个精光,只是其自己还浑然不知罢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水煮人生2023-11-14 15:57水煮人生[山东省网友]202.78.8.153
    淞沪会战是那个年代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侵略者的一个缩影,希望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顶6踩0
  2. ◆◇偶許倪來世↘2023-08-09 20:40◆◇偶許倪來世↘[西藏网友]203.56.227.139
    蒋介石的决策对战局的影响真是深远啊,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当时的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顶6踩0
  3. 潇潇精灵2023-05-05 01:23潇潇精灵[湖北省网友]124.128.57.118
    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了解了淞沪会战的艰苦和残酷,历史真是深不可测。
    顶9踩0
相关阅读
1938年蒋介石决堤黄河(到底淹死了多少日军)

1938年蒋介石决堤黄河(到底淹死了多少日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一时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中国百姓,因此饱受磨难。抗战初期,由于蒋介石心存侥幸和日军的军事

2023-07-08

1937年南京大屠杀 毛主席和蒋介石得知后(都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1937年南京大屠杀 毛主席和蒋介石得知后(都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八十多年过去,尽管亲身目睹那场灾难的人越来越少,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在抗日战争中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的痛楚,仍依旧是难以忘却,记忆犹新

2023-05-20

1956年伟人写信规劝蒋介石:你回大陆军队可保留(老蒋四个字回应)

1956年伟人写信规劝蒋介石:你回大陆军队可保留(老蒋四个字回应)

对于台湾问题,新中国起委派粟裕大将武力收复台湾

2023-01-16

抗战期间 川军蛮(桂军悍 为何“无湘不成军”的湘军却默默无闻)

抗战期间 川军蛮(桂军悍 为何“无湘不成军”的湘军却默默无闻)

抗日战争期间,各省的中国军人为了守土保家,背井离乡,前往全国各地,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

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