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23排行榜 > 问答 > 正文

论十大关系原文及读书笔记

时间:2023-04-28 05:40:01

相关推荐

论十大关系原文及读书笔记

马原读书笔记

书名:《西方哲学史》 姓名:国斌 作者:张志伟 学院:理学院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出版年月:2002年6月 第一版 学号:20114091012

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书籍,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古代哲学,中古哲学和近代哲学。详述了哲学的起源、发展、流派,和哲学的作用、意义及研究对象。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禁想到了几个哲学的经典问题,即:外部世界是否存在,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和人的构成。下面是我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及想法。

一、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看过《黑客帝国》的人相信都对母体有很深的印象,电影说实际上我们的肉体都在一个机器的母体里,我们所有经历的事都只是母体用电脑直接控制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当时觉得这个设想很奇妙,而且无从辩驳,在这之后我想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假如我现在实际上处在自己的一个梦中,我有什么办法确定自己在梦中,或者证明这不是“现实”,甚至说这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世界;亦或者,我甚至没有身体,没有大脑,我的一切也只是类似母体给予的生化反应。我们永远无法去验证这一切,因为所有我们能提出的理由都建立在我们本身的感官证据上,而我们想要确认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其实就已经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法得出任何东西。也许只有人的心灵才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唯我论,solipsism),当然我并不相信这一点,不然我写这篇读书笔记也没有意义了,因为我会并不相信老师你的现实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是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也许很像我们现在觉得的这个世界,也可能与之大相径庭(怀疑论,skepticism),当然许多人并不认同,却没有人能提出反对的理由;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他们认为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过来的梦压根不是梦,它就是实在,因为关于存在的东西的观念也就是关于能够被观察到的东西的观念(验证论,verificationism),显然,如果我们把“实在”定义为“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这个观点是成立的,但是: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如母体),却没有任何人能观察到它,我们真的能否认它的存在或者说我们真的不能理解它吗?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更加倾向于这个理论,毕竟说这个世界实际是虚幻的这并不

那么容易令我接受。

二、我们是否拥有自由的意志

我们的选择是否都是自己决定的呢,这个问题似乎想都不用想,因为看起来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一切选择,比如吃不吃饭,什么时候去吃,吃什么,它们似乎只是我一瞬间的念头就能决定的,但是有些人认为:在绝对意义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做与我们事实上所做的不同的事情。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经验、欲望、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以及其他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加在一起,共同使得一个在具体情景下的行为成为必然(决定论,determinism),比如说我决定吃不吃饭实际上取决于我饿不饿,现在作业紧急不紧急等,而这些条件在我做决定之前已经存在了,它们共同作用使我没有去吃饭:即使我自以为我原本能去吃饭的,但是实际上我不能。我所作的决定只是“事先就被决定好的结果在头脑中走一个过场”而已。而这些条件实际上又是由之前的我所作的“决定”造成的,而之前的“决定”也是由之前的之前的条件决定,这样可以无穷追溯下去,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可以据此推测:我们的一切,生命的轨迹,都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决定了的!虽然我没有找到令我信服的否定决定论的材料,但我并不同意决定论,它让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傀儡一般,每个人都只是命运的奴隶而已,我今天坐在这里写论文也只是因为我考上了农大,然后上了这门课,然后一定会写,虽然这一切无可辩驳,但它太令人绝望。

三、人的构成

这是一个讨论的非常普遍的问题。一个可能的结论是,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有机体,和一个附在其上的完全精神性的灵魂(二元论,dualism),然而我们很难去找到这个灵魂,一切证据显示出:在人死之前,有意识的生命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运行,被科学熏陶了十几年的我除了在看哲学书时会尝试考虑这个观点之外,其他时候会对灵魂存在的说法嗤之以鼻的,当然,很多人出于宗教的原因会相信这些,并且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中外的各大宗教几乎都有灵魂的概念;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只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只是他们大脑的生理状态(物理主义,phylicalism,也称作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我认为这个跟决定论有点像,太过生硬了;实际上我比较支持的是如下观点:大脑是意识的发生地,但是他的意识状态并非仅仅是物理状态(两面论,dual

aspect

theory),这个观点似乎是前两个观点的中和,也许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吧!我会更倾向这样的说法:我们的意识并不是纯精神的,它产生于大脑的物质基础上,但它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状态,除了那些物理上可以观测复杂的电化学变化,还有不能测量出来的心理过程,

第2 / 3页

它是不能通过物理性分析显露出来的。

另外还有几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如:道德是自然存在的准则还是人为制造的?何谓公正,有没有可能做到公正?生活是否有意义,生命呢?限于篇幅不再多写。曾经觉得哲学很无聊的我,现在却深深地被哲学所吸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开始阅读《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写成的。

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简史》都使我深深迷上了这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我想,我的生活或许会就此和哲学结下不解之缘吧!

2012年10月13日 (笔)

论十大关系原文及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或者《论联合政府》的读书笔记、读后感 三千字以上 最好是原创的 不要那些网上 全一样的

1956年mzd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mzd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mzd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mzd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mzd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mzd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mzd“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mzd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mzd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mzd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mzd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mzd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mzd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mzd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mzd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mzd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mzd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mzd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mzd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cy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mzd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mzd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mzd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mzd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mzd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mzd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论十大关系》或者《论联合政府》的读书笔记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1956年mzd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mzd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mzd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

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mzd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mzd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mzd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mzd“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mzd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mzd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mzd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mzd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mzd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mzd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mzd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mzd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mzd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mzd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mzd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mzd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cy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mzd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mzd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mzd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mzd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mzd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mzd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5)
  1. 曾记否、、2024-03-16 16:51曾记否、、[四川省网友]43.224.143.44
    ```
    顶9踩0
  2. 红太狼2024-01-12 00:13红太狼[黑龙江省网友]202.151.141.238
    读完之后感觉受益良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顶7踩0
  3. 7441512592023-11-08 07:35744151259[福建省网友]202.74.86.106
    作者的观点新颖,涉及的知识广泛,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顶4踩0
  4. 楚鬼2023-09-04 14:56楚鬼[宁夏网友]42.101.196.210
    这篇文章真是太有启发了,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顶8踩0
  5. 苍古幽澜2023-07-01 22:18苍古幽澜[宁夏网友]203.12.16.137
    ```html
    顶0踩0
相关阅读
论十大关系原文txt

论十大关系原文txt

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2023-08-11

毛选论十大关系原文

毛选论十大关系原文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反对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2023-05-13

论十大关系摘录

论十大关系摘录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2023-08-10

论十大关系经典句子(毛译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意义)

论十大关系经典句子(毛译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意义)

实践证明,论十大关系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提出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这些独创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