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950年 邓小平首次见到比他大五岁的继母(之后用了三种不同称呼)

时间:2023-04-29 05:50:01

相关推荐

1950年 邓小平首次见到比他大五岁的继母(之后用了三种不同称呼)

1997年2月19日,一个举国哀痛的消息传来——小平同志去世了。

“小平,走了啊……”听闻消息的夏伯根老人低声念叨,一向乐观的她流下了眼泪。

图1

从青年时期怀揣“工业救国”理想远渡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数次革命战争中卓越领导,再到给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事业设计方针政策,小平同志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锤炼成长的世纪伟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平同志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国家建设中,这也使他对家庭的关心变少了,好在有妻子卓琳和另一个重要亲人帮他打理家务,小平同志才能全身心为国家做奉献。

这位重要的亲人便是夏伯根,她是比小平同志大五岁的继母,也是小平同志后半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亲人。

图2

对于这位继母,小平同志先后用了三种不同的称呼,那么这些称呼都发生在什么时候?

二人的缘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夏伯根又是在什么时候见到了小平同志?见面以后发生了什么?他们又共同经历了什么呢?

一生都留给了邓家

夏伯根在四川嘉陵江长大,父亲是一位船工,家境贫寒的她没有机会上学,也不认识几个字。

夏伯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独自一人将她抚养长大。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夏伯根自小很懂事,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苦,吃苦耐劳,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总是乐观豁达,从来不会哀叹生活。

旧社会的婚姻多数是父母一手操办,在夏伯根十几岁的时候,父亲便为她寻了一门不错亲事,早早地嫁了人。

图3

夏伯根婚后的生活虽说不是富贵生活,但是日子也是过得简单舒适,还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惜好景不长,在她女儿刚几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绍昌与夏伯根在重庆相遇,两人见面后对彼此都有好感。

后来,在熟人的撮合下,夏伯根带着先夫的女儿嫁给了邓绍昌。

邓绍昌是小平同志的父亲,小平同志的母亲淡氏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小平同志有两位母亲,一位是他的生母淡氏,另一位是继母夏伯根。

小平同志的父亲邓绍昌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早年在成都法政学校学过习,还在家乡当过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思想很开明。

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小平同志自小便受到全家人的重视与宠爱,生母淡氏也总是将他带在身边,每当他出门的时候,母亲淡氏常常在家盼望儿子归来。

在小平同志十六岁的时候,邓绍昌便决定将他送往法国学习,对此,生母淡氏十分不舍,曾经极力阻止,无奈父子二人心意已定,只好为儿子收拾好行囊送儿子离开了家乡,这一次分别竟是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图4

小平同志离家后,淡氏想念儿子,时常和邓绍昌抱怨:

“娃儿才十六岁,就去那么远,怎么忍心喔!”

1926年,小平同志离开家的第七年,淡氏得了肺病,不久后就病逝了,遗憾的是离世时没有盼到儿子回来。

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邓绍昌并没有将小平同志母亲病逝的消息告诉小平同志,直到小平同志回国坐地下工作时,小平同志才听弟弟邓先修说起母亲离世的消息。

淡氏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女子,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小平同志每每想起自己的生母,常常感叹:“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

淡氏去世以后,邓绍昌娶了船工的女儿夏伯根。夏伯根嫁到邓家的时候,小平同志正在国内为了革命四处奔波,还不知道家中有一位继母。

图5

夏伯根也只是听说家中还有一位长子,早年间去国外留学,在革命战争时代,二人始终没有见过面,但是夏伯根常常教育孩子们要向大哥哥学习。

夏伯根嫁入邓家以后,勤劳能干,将一大家子照顾得很好,虽然没有读过书,却也十分明事理。

对于这平淡而又忙碌的生活,夏伯根感到十分满足。然而,安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小女儿不到一岁的时候,邓绍昌不幸离世,这让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难过起来。

由于夏伯根嫁入邓家前有过一段婚姻,在嫁入邓家后生下了三个女儿,没有一个儿子。在当时的封建时期,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还很严重,因此村里很多人都对她议论纷纷。

邓绍昌的离世对于家里打击很大,孩子还小,家里需要照顾,种种困难并没有让夏伯根就此退缩,她毅然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决定一个人将邓家孩子抚养长大,照顾好邓家。

图6

夏伯根热情善良又聪明能干,经常帮助他人,对于那些议论她也并不在意,也不会记恨在心,常常以德报怨。渐渐地,村民们对她的看法变了,也越来越喜欢她了。

就这样,在往后近二十年的艰苦岁月里,夏伯根洗衣做饭、织布、种田,用勤劳的双手将邓家孩子抚养成人,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她始终乐观,从来没有哀叹过生活艰辛。邓家的孩子们也在夏伯根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不仅健康,也十分懂事。

深明大义,冒险救助共产党

夏伯根虽然并没有读过书,但是十分明事理。对于革命也是十分支持,一心认定中国共产党好,也支持子女们参加革命。

1947年,夏伯根的女儿邓先芙考入县里女子中学学习,在革命的熏陶下,参加过多次校内外的革命活动,早年投身革命事业中去。

图7

邓先芙和母亲说起时,夏伯根十分支持,还连夜做了很多鞋袜,让女儿送给游击队。

在一次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一次起义中,一支小队伍和大部队走散,后来听闻大部队正在三元寨战斗,便急忙赶去与大部队汇合。不幸的是这支小队伍赶到的时候大部队已经撤离,听闻这个消息,他们便决定稍作休息再前去追赶大部队。

小队伍里有一位战士叫龙田焕,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在战友的搀扶下跟随小队伍路过了邓家附近,此时正是秋天,天气已经渐渐转凉,天色也渐黑了,忙碌了一天的夏伯根正在房里喂蚕。

还在忙的夏伯根听到小女儿急匆匆地跑回家,一进家门便跑到夏伯根面前说:“妈,院子那边来了一群人,都拿着枪,有个人被搀着,看着快死了。”

听闻此话的夏伯根感到事情不对,便在女儿的带领下来到了林子里。刚进林子,远远的就能看到躺在地上的龙田焕,虽然右腿的伤口被简单包扎了,但是鲜血还是止不住的流了出来。

图8

夏伯根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支游击队,眼见龙田焕的伤势严重,这支小队伍也没有安身之处,放任不管的话,恐怕这位战士真的会死。没有丝毫犹豫,夏伯根当下就决定将他们带回家:“我是邓家院子的夏伯根,他受伤太严重了,耽误不得了,赶快背到我家去吧。”

一名战士将龙田焕背起来跟着夏伯根向邓家院子走去,路上游击队员疑惑地问:“大娘,你为什么帮助我们?不怕国民党把你抓起来吗?”

对此,夏伯根说道:“我知道游击队是老百姓的队伍,都是为了老百姓好,你们都是好人,我怎么能不管呢?你们都不怕国民党来抓,我怕什么?”就这样,这支小队伍跟着夏伯根来到了邓家院子里。

在夏伯根的照顾下,龙田焕醒了过来。由于伤势过重,龙田焕还吃不下饭,夏伯根就专门做好一点点喂他。龙田焕认为自己耽误了部队的进程,还麻烦了邓大娘一家,内心十分自责,他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与其活着拖累大家,不如死了,也算是给大家减轻负担。

夏伯根看出了他的担忧,坐在龙田焕跟前,安慰他:“孩子,你还年轻,你和我的孩子一样大,你到我家就像我的孩子回家吃饭。我给你做好饭,你不吃,我会安心吗?”

图9

最终,在夏伯根的真情劝说下,龙田焕开始好好吃饭起来,他想快快好起来,好尽快离开,不要拖累邓家。

为了防止被发现,夏伯根将大家都安排到了其他房间,只留下了一名女战士照顾龙田焕,还专门嘱咐他们,让他们以后以兄妹互称,对外称这两人是她的侄子与侄女。

由于龙田焕伤势太重,简单地清理伤口无法使他痊愈,只能请医生前来治疗。

可是,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风险,在这危机的情况之下,夏伯根如何化解这个危机的呢?

为了掩护游击队的身份,夏伯根称龙田焕是自己的侄儿,在一次拉船的时候不小心被铁杆子砸到了,特别疼。

前来医治的刘医生到了,夏伯根的说辞瞒得过普通人,却瞒不过行医多年的医生,刘医生一眼看出来龙田焕的腿上是枪伤。

对此,刘医生坚决拒绝,还说道:“上级说了,对于枪伤的处理,一律不许医治,要立刻上报,如果不上报的话,会治医生的罪的!”

图10

听闻此话的夏伯根直接对着刘医生跪了下来,苦苦哀求。看到夏伯根跪下,在场的其他人也跟着跪了下来。刘先生最终被众人的真情感动了,冒着被治罪的风险为龙田焕治枪伤,将他腿里的子弹取了出来。

在夏伯根的照料下,龙田焕渐渐康复,不过伤口并没有完全愈合,因此仍以夏伯根的侄子的身份在邓家院子里住着。

忽然有一天,家里帮工急匆匆找到夏伯根说道:“大嫂,不好了,王保长马上带人来搜查了!”听闻此话的夏伯根立刻让帮工将龙田焕背到蚕房的阁楼上,还把他放在了簸箕里面,盖上桑叶。忙完这一切,只听院门传来一阵嘈杂声,王保长带着人气汹汹地冲了进来。

王保长进门二话不说就带人搜了起来,所有房屋都搜了一遍,只剩下藏龙田焕的蚕房还没有搜,王保长走进蚕房,只见夏伯根正跪在一个小桌子前面不停的磕头,嘴里还念叨着什么。王保长一时被弄得一头雾水:“夏伯根,你在搞什么?”

夏伯根慢慢起身,说道:“王保长啊,今年蚕发了病,我正拜一拜,求保佑呢。”

王保长说道:“听说你们家来了游击队,我们过来搜查,最好抓紧把人交出来,被我们找到了,你可吃不了兜着走……”

图11

一听王保长这样说,夏伯根立刻哭喊起来:“哎呀,我这倒是得罪了谁了?怎么这样陷害我?王保长你要是怀疑我藏了游击队,就尽管搜查吧。”

说着便指向了阁楼,还说道:“就从这里开始找吧。”

去阁楼的楼梯是竹子做的,容纳不了很多人,王保长很重,每上一层楼梯,竹楼梯都会颤动一下,对此,夏伯根不停提醒他,可他还是执意要上去。爬到最上面以后,往里面一看,一个簸箕里面放满了桑叶,王保长觉得这里面根本藏不下人,便下来了,由于楼梯本来就不稳当,王保长还急着下来,一不小心踩空了,直接从高处摔了下了,吓出了一身冷汗,随后带着人匆匆离去了。

这次危难让夏伯根淡定而又巧妙地化解了,虽然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深明大义,看到游击队有危险愿意挺身而出,冒险保护革命的“火种”,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十分敬佩。

“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小平同志被任命为西南局第一书记。时隔二十九年,小平同志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图12

很快,小平同志回重庆的消息传回了四川老家。小平同志的亲舅舅淡以兴听到消息后赶忙去找夏伯根,想要带她一起去看望小平同志。夏伯根一直非常想见一下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但她还是有些犹豫,在淡以兴的坚持下,最终夏伯根决定与淡以兴一同前去看望小平同志。

淡以兴是小平同志生母淡氏的弟弟,两个人虽然是两辈人,但是只有四岁的年龄差,两个人自小就一起玩,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自从小平同志离开家乡前去求学以后,两人就没有再见过面,至此已有三十余年。

对于夏伯根,淡以兴打心眼里佩服。夏伯根来到邓家以后,十分勤劳能干,把邓家的孩子照顾的很好,而且都培养的很优秀。对此,淡以兴都看在了眼里,打心眼里认可了她。

两人收拾好行囊便出发了,来到了重庆,一路打听找到了小平同志的住所。二人到门口后,告诉警卫员自己是小平同志的舅舅和母亲。夏伯根只比小平同志大五岁,看着这个自称是小平同志的舅舅与母亲的两个人,警卫员心里犯起了嘀咕。

图13

但是,两个人说得情真意切,一点都不像谎话,警卫员半信半疑地报告给了小平同志。

得知家中亲人前来的时候,小平同志正在开会,公务繁忙抽不开身,只得派人安排两人住下。等小平同志忙完公务已经很晚了,赶回家以后,淡以兴和夏伯根已经等候多时。

本来在等待过程中,淡以兴越等越着急,见不到人就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想着外甥有了本事就忘了家里人。夏伯根见状劝说淡以兴:“你这个做舅舅的要理解他的工作,不要一直打扰孩子,他工作忙。”听闻此话,淡以兴才慢慢消气。

见小平同志回到家中,淡以兴打趣道:“我们可算把你等来了,还以为你如今长本事了,家里人都不认了。”

小平同志听到这话,赶忙说道:“舅舅,那怎么能忘呢。”

两人随即聊了起来,许久未见的两人有着说不完的话。夏伯根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看着邓家的长子如此有出息,心里很是欣慰。

图14

说到邓家这些年,淡以兴赶忙小小平同志介绍夏伯根,还说起夏伯根来邓家以后辛苦忙碌,以及在邓父去世以后含辛茹苦的照顾一大家子,把邓家的孩子照顾的非常好,还有夏伯根支持革命的事情也都如数告诉了小平同志。

夏伯根听闻这些并没有觉得非常了不起,她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次来也是为了见小平同志一面。

听闻夏伯根的这些事,小平同志非常感动,眼含热泪对夏伯根说道:

“夏妈妈,您受苦了,留下来!今后我们给您养老。

”就这样,夏伯根留在了小平同志身边,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小平同志亲切地称呼夏伯根为“夏妈妈”。

听到这个称呼的夏伯根眼角也湿润了。两人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图15

邓家的天伦之乐

就这样,夏伯根留在了小平同志的家中,因为小平同志与卓琳每天工作忙碌,夏伯根便把全部家务都包揽了过来,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

此外,夏伯根还慢慢了解了他们的口味,每次饭桌上都是他们爱吃的饭菜,家里都对夏伯根的手艺赞不绝口。

1952年,由于工作原因,小平同志被调回了北京。

刚听闻消息的夏伯根心中有些忐忑,每天忙完家里便不说话了,卓琳看着婆婆整日闷着,像是有心事,便主动找到婆婆谈心。

原来,听闻小平同志要去北京工作,夏伯根以为又要就此分别,感到十分难过。

图16

知道婆婆的担忧以后,卓琳感到十分自责,平时忙碌忽略了婆婆,竟让婆婆有了这样的想法。卓琳握着夏伯根的手说道:

“您放心,我们在哪您就在哪。”随后一家人一起收拾行囊,准备一同去往北京。

到北京以后,听闻夏伯根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卓琳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她到处逛逛,碰到熟人就会大声介绍:“这是我的婆婆,小平的母亲。”

没多久,卓琳就成了小平同志的秘书,两个人天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分忙碌。夏伯根便揽下所有的家务活,照顾一家人,天还没亮就为大家准备好早饭,照顾好孩子们吃饭上学,把一家人送走以后又开始准备午饭和晚饭。

家里几个孩子都是她亲自带大的。平日里,夏伯根非常节俭,能动手做的不会额外花钱去买,对自己不舍得花钱。卓琳怕夏伯根不舍得买东西,常常叮嘱婆婆不要对自己不舍得花钱,有喜欢的东西就买。

图17

小平同志教育孩子们:“我们家不分亲奶奶和继奶奶,都叫奶奶。”

在家里,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个对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的长辈,经常跟在夏伯根身后喊“奶奶”,日子久了,小平同志和妻子卓琳也随着孩子们一起称呼夏伯根“奶奶”,一家人其乐融融。自此,夏伯根又多了个称呼。

有一段时间家里过得非常拮据,还常常接济远在广安生活困难的淡以兴。为了挺过这段日子,夏伯根省吃俭用,能动手做得绝对不买,能用的绝对不扔不换。担心小平同志夫妻会因此有矛盾,她还常常和卓琳谈心。

对于婆婆的担心,卓琳告诉夏伯根:

“我是了解他的,您放心吧,不会的!”这才让夏伯根放下心来。

后来,小平同志一家到了江西,由于日子清苦,怕夏伯根跟着受苦,又担心她没人照顾,一时难以决定。

夏伯根知道后,毅然决定一同前往江西,在她心里,一家人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在江西,考虑到夏伯根年龄大了,便不让她干重活。

图18

可是,夏伯根总想为家里分担一些,常常帮人缝补衣服赚些钱补贴家用。三代人每天欢声笑语,也很幸福。

等小平同志回到北京,家里的第四代也出生了。一家人在一起,夏伯根也开始照料起来第四代的生活,孩子们亲切的称她为“老祖”,小平同志也随着孩子们称呼夏伯根“老祖”,这是二人见面之后的第三个称呼。

夏伯根为小平同志和卓琳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家里的温馨带进了邓家。一家人日子其乐融融,虽然也有艰苦的时候,但一大家子聚在一起也是快乐的。

纵观夏伯根的一生都留给了邓家,前半生为邓家儿女操劳,后半生有小平同志一家陪伴,享受天伦之乐。

图19

1950年,夏伯根与小平同志相见,自此二人相互陪伴彼此近半个世纪,两个人虽没有血缘关系,却是彼此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亲人,这份母子情谊深深地感动世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归殊2023-09-05 05:16归殊[湖北省网友]139.186.50.156
    这个情景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和家庭的复杂,邓小平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去面对这个重要的相遇呢?
    顶46踩0
相关阅读
解密邓小平身后的巾帼群

解密邓小平身后的巾帼群

这位美丽的姑娘出生在北京附近的良乡,曾就读于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十七八岁时参加学潮并入团

2023-09-22

1982年冯玉祥之子想回国定居 邓小平为何拒绝(事实证明此举高明)

1982年冯玉祥之子想回国定居 邓小平为何拒绝(事实证明此举高明)

一场又一场战争中,是无数革命前辈的铁血身躯撑起国家的风雨飘摇,如今后人再回看历史,深感革命前辈当年艰难与悲壮

2022-12-29

1978年 邓小平哭着迎接他的灵柩(王震怒摔酒瓶:我不相信他死了)

1978年 邓小平哭着迎接他的灵柩(王震怒摔酒瓶:我不相信他死了)

罗瑞卿将军和妻子郝治平的合照1977年,罗瑞卿响应邓小平的号召出来工作,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可是他没有退缩,郝治平对罗瑞卿说道:要不你再休养一

2022-12-03

女儿问邓小平 一生中和谁的关系最好(邓小平说出哪三个名字)

女儿问邓小平 一生中和谁的关系最好(邓小平说出哪三个名字)

当然,还有你李伯伯李富春、聂伯伯聂荣臻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