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955年授衔 毛主席从上将中划掉了一个人:他骄傲自满(授中将)

时间:2023-05-11 03:21:02

相关推荐

1955年授衔 毛主席从上将中划掉了一个人:他骄傲自满(授中将)

建国后,一切渐走入正轨,国家开始对那些在抗战年代,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授予军衔以表嘉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王建安,理应被授予上将军衔,却因毛主席一句话“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王建安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事便被暂时搁置。

但评审团小组成员一致认为,王建安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实至名归,不授予上将军衔略有不妥,更不符合党组织向来赏罚分明的行事作风,于是他们就向毛泽东反应这件事,在评审团成员的积极争取下,在1956年,王建安终位列上将。

王建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毛主席认为王建安是一个骄傲自满的人?王建安位列上将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在进入正题之前,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点关注,既不错过未来精彩内容,又可回顾往期内容。

生于贫苦,饱受欺侮,立志成才

王建安,于1908年生于湖北黄安县桃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父母皆是农民,自幼生活贫苦,以至于他少年时期就去给地主家里打短工,在打工期间,王建安也不忘学习,一有空闲时间,王建安就会偷偷的学习写字,背诵三字经。

在给地主家打短工期间,地主为了一己私,利用尽各种手段欺压农民,将贪得无厌的本性暴露无遗。不仅如此,地主对短工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也让王建安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平等。年幼的王建安见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小小的王建安想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因为只有自己变壮变强,才能使自己不再受到那些权势之人的欺压和侮辱。

于是,王建安便跟随沧州八极门拳师李殿堂拜师学艺,在学习的三年期间,王建安吃苦耐劳,从不喊苦叫累,最终王建安不仅练就一身硬本领,还锻炼出了非同一般的胆魄。学艺归来后,嫉恶如仇的王建安立即找到了当年欺压自己的地主,不由分说便是暴打一顿,临走前,还放了一把大火,地主家的房子被这场大火烧的所剩无几,地主恼羞成怒,派人四处寻找逃跑的王建安。

为了防止地主报仇,他只得把原名王见安改为王建安,后投奔吴佩孚的军队。但没在这里待多久,王建安便敏锐地感知到此地不宜久留,因为军队内部极其混乱,不少人为了一己私利勾心斗角,而这对于立志“为万世开太平”的王建安,是万万接受不了的。在军阀中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更看不到民族的曙光。

于是,王建安便弃暗投明,离开了吴佩孚,于1927年正式加入了共产党。在加入共产党之后,共产党的革命理想和热情燃起了王建安的斗志。王建安在作战之余仍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不仅坚持读书写字,还充分学习了革命思想和军事指挥理论。

由于在黄麻起义表现优异,在红军长征期间身先士卒,短短五年时间内,王建安便被提拔为红30军88师政治委员,而此时的王建安才年仅25岁。

后来的四川北部战役又进行了三次战役,前两次战役在军长汪烈山的领导下,都取得胜利,但在第三次战役中,军长汪烈山在冲锋作战时,却被敌军击中不幸牺牲,军队中一下子少了主心骨。

军心涣散之际,此时正任政委一职的王建安站了出来,他积极稳定军心,凭借着平时的作战经验指挥若定,在王建安的带领下军队最终取得了胜利。也因此,王建安在军中的威望日渐提高,还被冠以“军政双全‘的称号。

誉满天下,渐生骄横,差点与上将军衔失之交臂

年纪轻轻便可担当起领兵打仗的重任,在当时许多人都对王建安赞赏有加,寄予厚望,认为王建安日后必会有不可限量之成就。一时间,众多赞赏之语纷至沓来,这让年轻气盛的王建安逐渐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甚至于,王建安在与好友吃饭时也毫不自谦,认为别人的夸赞奉承之语“军政双全”是实至名归,好友陈锡联也时常试着提醒他不要过于自满,可王建安被一时的志得意满冲昏了头脑,丝毫没有把好友的好心规劝放进心里。

在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又大刀阔斧地进犯我中原,为了打退外来敌寇,此时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开始通力合作。王建安也因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被派遣到山东军区担任副司令。他需要和司令员陈毅配合好,一同指挥军队的作战任务。

但事情却并非如同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在一次“反扫荡”会议上,王建安与司令员陈毅的意见完全相悖。因为陈毅为王建安的上司,能力和经验也远超于王建安,王建安应该以陈毅的意见为主,但王建安却没有想要服从陈毅的意思,不仅没有丝毫退让,还与陈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在争执不下时,王建安气急败坏,大拍桌子,公然与陈毅叫板。很快,王建安无视党的纪律,不服从命令,公然与陈毅叫板的所作所为,便传到了党中央那里。党中央对王建安的此番作为非常不满,也因此对王建安的印象很不好。

于是便有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尽管王建安的资历,完全可以配得上上将军衔这个职位,但却因为这件事,毛泽东认定王建安这个人骄傲自满。对于授予王建安上将军衔一事,投出了否决票。于是,王建安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事便从1955年搁置到1956年。这也实实在在给王建安以后的工作提了个醒,不可恃功而骄。

但其实除了那件事之外,总体来说,王建安称得上一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人。就连叶剑英元帅评价王建安这个人时,也是连连称赞说:“王建安自建国以来,不计较职务高低和得失,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5万兵力,进犯沂蒙山地区,大肆侵占我国领土。当时,王建安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但此时中央还仍没有委派司令员来指挥作战。作为此军队的最高领导者,王建安无疑要肩负起指挥作战的重任。

经过20多天的浴血奋战,王建安带领的军队已歼灭日军千余人,并夺回十余处据点,即将接近胜利时,我军却意外被日伪军重重包围,我军顿时陷于危急之中,王建安却临危不乱,立即对目前所出形势进行判断和分析,最终下令:先按兵不动,再寻找合适时机突围出去。

在仔细观察完地形之后,王建安找准时机,带领士兵迅速突围。敌人的飞机在上空接连轰炸,王建安却丝毫不畏惧,更是首当其冲地拿起刺刀,与日伪军展开厮杀。这场战斗整整持续了四五个小时,但在王建安的指挥和带领下,战士们不敢有一丝懈怠之心,一鼓作气,齐心协力,最终成功杀出重围。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并开始进攻我国解放区,解放战争也因此一触即发。凭借着王建安出众的军事才能,王建安又接到上级命令,参与指挥津浦路徐济段战役,在此战役中,王建安更是将他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举取得胜利。多次战役在王建安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因此,王建安备受中央器重。

华东野战军发动鲁南战役时,王建安又重新接到任命,在作战途中,为了能够抢占作战先机,王建安让司机加快速度前进,但因路上崎岖难行,司机速度太快,车一下子翻倒在地。王建安也因此负伤。

战友让他住院好好疗养,但他却说:“我不打紧,打仗要紧。”于是,强忍着伤痛,王建安再次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工作当中,他的部下看到他忍着剧痛,躺在床上指挥战斗既心疼又佩服,不由得感叹道:“王建安实在是太拼命了。”

胸怀宽广,乐于助人,一生秉承节俭

1948年,时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的王建安,去西柏坡见到了毛主席,而此时的毛主席身体抱恙,正在休养中。但见到王建安后,毛主席缓缓起身,郑重地说:“计划有变,中央决定让你前往山东,协助许世友解放济南,你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商量。”

而王建安站起来,义正言辞地回答道:“我没有意见,一切行动听指挥,我跟世友同志是老搭档了,请主席放心!”毛主席见他答应得如此干脆利落,心中很是欣慰。

两人之后在餐桌上边吃边聊,毛主席说道:“攻打济南的兵基本都是山东人,许世友在胶东有威望,很受人民爱戴,而你在鲁中鲁南地区有名气,你们二人同心协力,两雄并立,这一战一定能取得胜利。”其实,这时候许世友和王建安正心存芥蒂。

早在红军时期,许世友和王建安就多次合作共同指挥作战。在此期间,许世友和王建安二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但后来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不久,由于张国焘的某些不当行为,引发了一场批判运动。

尽管中央只想针对张国焘一人,但在场批判运动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不少人不分青红皂白便胡言乱语,不仅批判张国焘一人,还指着红四面军的干部说他们是土匪。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听到人们这样说他们,心里自然是不好受,纷纷去找许世友诉苦。

许世友听完干部们的诉苦,气便不打一处来,在经过考虑之后,许世友决定私自带领军队回到四川打游击战。但计划离开的日期还没到,这一事竟传到了中央那里。而告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许世友情同手足的王建安。

原来是王建安思前想后认为此事实在不妥,但许世友已经做好了决定,又正在气头上,怕他听不进别人劝告,于是就向谢志富举报了这件事。党中央立即派人把这件事平息了下来。许世友等人也因此被关押起来,甚至差点被判处死刑。许世友也因此和王建安扯破了脸皮。

后来,许世友从“抗大风波”中走出来后,自己想要回顾战场打仗的心情日益迫切,于是就向毛主席主动请缨,希望能够重回战场。毛泽东同意了他的请求,许世友也不负众望,在接下来的战役中表现优异。之后,为了能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又一次把目光放在了许世友身上,尽管不少人因为“抗大风波”一事极力反对他前往山东,但毛泽东认为他的能力可担当起重任,不顾他人反对,坚持让许世友前往山东。

两个人本是水火不容,但为了携手合作完成攻城任务,两人都不计前嫌,想也不想便满口答应毛主席的任命。许世友为了冰释前嫌,让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主动宴请王建安求和。王建安见许世友如此洒脱豪迈,对以前闹出的不快更是过往不究。事实证明,毛主席并没有看错这二人,原本计划三个月内攻下济南城,但在他们二人的默契配合下,只用了八天八夜便将济南城一举攻克。

长征期间,为了躲避反动武装力量的围追堵截,红军不得不选择迂回战术,而在这地势艰险的川藏地区,战士们随时都有可能陷入沼泽。也就是在此地,红军和反动武装进行了一次交火,众多战士都负了伤,而在他们之中受伤最严重的,是11师的政治委员陈锡联。他跟不上大部队,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他只能躺在草地上等死。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士兵们自己都难以保全自己,怎么会再给自己添一个累赘。但王建安却不管那些,把受重伤的战友弃之不顾,他于心不忍。于是,纵使多人反对,王建安还是毅然搀扶起陈锡联,直到走出草地。事后,陈锡联每每想到这件事还是很感动,他说:“如果没有王建安,我可能死在草地上了。”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普遍好了起来,但王建安仍保持自己简朴的习惯,,一身粗布衣服是他一贯的装束,住在一个老式单元房内,家里的摆件也极其简单,桌椅也非常陈旧。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到访王建安家时也不禁感叹:“没想到建安同志的生活竟如此简朴!”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离世,但前来吊唁的人却寥寥无几。不是人民不敬重爱戴这位开国上将,而是他的夫人遵从了他生前的遗愿,死后一切从简,不可大操大办,火化后把他的骨灰撒在老家的土地里。

战友陈锡联知道这件事后,泪水不由得湿润了眼眶,心疼地说到:“王建安这个人啊,真是要强了一辈子,节俭了一辈子,为国家贡献了一辈子。”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晓月犹明2023-11-09 15:50晓月犹明[江苏省网友]101.251.2.144
    这段历史真是引人深思,权力与品格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阐释。
    顶8踩0
  2. 风轻云淡。2023-08-10 09:35风轻云淡。[江西省网友]203.18.199.227
    1955年授衔+毛主席从上将中划掉了一个人:他骄傲自满(授中将)
    顶0踩0
相关阅读
他俩是为毛主席而生的(用生命演绎忠诚无以复加)

他俩是为毛主席而生的(用生命演绎忠诚无以复加)

一代伟人毛主席以他博大胸怀感天昭地;以他赤子之心恩泽万民

2023-07-20

1954年 周总理在苏联醉酒后(向毛主席检讨 主席却说:不算丢丑)

1954年 周总理在苏联醉酒后(向毛主席检讨 主席却说:不算丢丑)

他饮酒一般很有节制,但还是有3次喝醉酒,这3次都发生在他高兴愉快、情绪极佳的状态下

2022-12-20

韩伟:当了3年俘虏 为何还能授中将(毛主席:他代六千烈士授衔)

韩伟:当了3年俘虏 为何还能授中将(毛主席:他代六千烈士授衔)

从他出生,就从未听父亲提起过湘江战役,而34师这个番号也曾经令他觉得遥远和陌生

2023-07-19

抗美援朝杜平拒绝主席任命 51年国宴他敬酒(为何毛主席一饮而尽)

抗美援朝杜平拒绝主席任命 51年国宴他敬酒(为何毛主席一饮而尽)

1951年9月,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司令部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这让正在前线作战的杜平异常的兴奋,立刻就向彭德怀总司令进行汇报,边走边不停地高喊:好消息,

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