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排行榜,探索世界,了解各类奇异学识!

1950年 斯大林邀请金日成秘密访苏谈统一(叮嘱:别告诉毛泽东)

时间:2023-06-13 05:32:01

相关推荐

1950年 斯大林邀请金日成秘密访苏谈统一(叮嘱:别告诉毛泽东)

1950年5月13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秘密抵达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会谈过程中,金日成向中国透露斯大林已经同意朝鲜发起统一半岛的军事行动,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无比震惊。

因为就在3个月前,毛主席首次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并未和他商议过此事,甚至没有透露出一点风声。

为慎重起见,周恩来迅速前往苏联驻华大使馆求证,得到斯大林的电文回复:

“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苏联同意朝鲜关于统一的建议。同时强调一点,这个问题必须由中朝共同解决。如果中国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这个问题。”

斯大林为何瞒着中国,单方面同意朝鲜发起军事行动?

朝鲜战争爆发后,面对美国在联合国发起组建“联合国军”,要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决议,苏联代表为何全程缺席,并放弃使用否决权?

关于70年前的朝鲜战争,有着太多的谜团需要解开,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来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吧。

北纬38°线走上历史舞台

朝鲜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二战遗留问题的一次爆发。

1944年1月,日本发起“一号作战”计划,打算在中国大陆开辟一条新的运输线,从中国东北直达越南,保证东南亚战场日军的补给和兵员。

为达目的,日军在兵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一路溃败,打出10比1的战损比。最终损失40万精锐部队,6000万人口,2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国际笑柄。

盟军各国大为震惊,罗斯福与丘吉尔均给蒋介石发电,表示出对中国战场形势的不满和担心。

为彻底打败日军,罗斯福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斯大林,将原来许诺给与中国的利益,转让给苏联。

苏联作为交换,需在德国投降后的两到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在此背景下,美、苏、英背着中国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划分战后远东势力范围。

协议商定:

一、维持外蒙古的现状。

二、美英满足苏联在远东的特权,其中包括大连港国际化,旅顺港作为苏联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管理中国东北的铁路等。

三、北海道及朝鲜半岛38°线以北为苏联占领区。

北纬38°线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支持原东北抗联中一位叫金日成的朝鲜族抗日英雄,作为朝鲜的领导人。

美国为了抗衡苏联,在38°线以南扶植了从1919年便流亡中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李承晚为首的南韩政府。

由于深受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南北朝鲜自成立伊始,统一便成为双方的首要诉求。

此后冲突不断,各自找自己的大哥要援助,要资源,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此时,美苏对南北朝鲜武力统一都没什么兴趣,因为如果哪一方首先选择武力进攻对方,势必会遭到站在背后的大国的武力干涉,最终会导致美国和苏联陷入战争。

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是美国和苏联最根本的利益诉求。

1945年到1949年期间,朝韩双方在38线附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拿着大喇叭朝对方喊话劝降。

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升级!

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韩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

当时的金日成可谓忧心忡忡:

“如果把解放朝鲜南方人民和统一祖国的事情拖延下来,那么我就会失去朝鲜人民的信任。”

斯大林郑重告知金日成,目前绝不支持朝鲜首先进攻南韩,应该多搞宣传,争取和平统一,或等到南韩首先进攻就可以反击。

斯大林的态度发生180度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决心废除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主权完整的中苏条约。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抵达莫斯科,开始第一次访问苏联。当晚与斯大林的会谈中,毛主席提出修改中苏条约的诉求。

斯大林表示拒绝,他认为“目前不宜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希望“寻求一种可行的办法在形式上保留,而在实际上修改现行条约”。

毛主席十分不满,双方不欢而散。

12月24日,毛主席与斯大林举行了第二次正式会谈,时间长达五个半小时。对于中苏之间的新约,斯大林依然只字未提。

对此,毛主席感到极为恼火,一气之下索性闭门不出。

苏联方面请毛主席外出参观,毛主席不同意,说他现在的任务只有三个:一是吃饭,二是睡觉,三是上厕所。

面对再三的催促,毛主席当场冲苏联工作人员发了火,说:

“我到莫斯科来,不单是为斯大林祝寿的。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

此时,西方媒体不断散布谣言,也给苏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终斯大林同意中国废除旧约,另定新约的要求。

1950年1月22日,中苏签订新的条约。作为新条约重要一项,苏联将旅顺港、大连港及中东铁路归还中国。

苏联因此失去了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失去了在东北亚的不冻港和出海口。

1950年1月12日,杜鲁门政府声明美国在远东的防御圈,不包括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

虽然金日成此前数次希望苏联支持朝鲜发起统一的军事行动,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

美国政府的声明,让他决定再次进行尝试。

1月19日,金日成会见苏联驻朝大使,要求再次访问苏联,以便与斯大林会晤,寻求支持。

从苏联解密的档案看,实际上当斯大林决定把旅顺、大连港及中东铁路还给中国时,他的态度便已经发生180度改变,决定支持朝鲜的统一战争。

斯大林的思路是,朝鲜的统一战争如果取得胜利,苏联作为朝鲜的老大哥和后台,可以顺理成章地租用朝鲜半岛的四个天然良港,它们分别是位于朝鲜的元山,韩国的仁川、釜山和济州岛。

苏联在失去旅顺和大连港后,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可以重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支撑点。

假如美国进行干涉,中国不会坐视不管。

1月30日,斯大林致电驻朝大使什特科夫,让其转告金日成,将在朝鲜统一的问题上全力帮助他。

随后不久,斯大林又向什特科夫发出一个补充指示:

“请向金日成同志解释,在目前情况下,他想和我讨论的这个问题始终是机密的。不能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任何北朝鲜领导人和中国同志,更不能让我们的对手知道。”

1950年3月,在斯大林的邀请下,金日成秘密抵达苏联,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访问。

在此期间,他与斯大林进行了三次会谈,主要内容涉及苏联支持朝鲜发起统一半岛的军事行动,并提供资金和军事援助,派遣苏联军事顾问团,制订具体攻打计划等。

斯大林与金日成商定,苏联对朝鲜的军事援助将采用有偿的方式进行。

朝鲜以9吨黄金、40吨白银、1.5万吨其他矿石来换取价值1.38亿卢布的苏联武器和弹药。

斯大林同时强调,不要指望苏联会直接介入战争,因为苏联在其他地区特别是西方面临着挑战。

1950年4月,金日成已和斯大林就发动朝鲜战争的具体计划达成一致。

等到一切都商定后,斯大林忽然要求金日成必须就此事前去和中国商量,斯大林说:

“亚洲革命的事情是毛泽东同志说了算,你要想发动统一战争,必须要征得毛泽东同志的同意。”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秘密抵达北京,向中国通报斯大林已同意他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

毛主席听闻后十分震惊,当即表示,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向苏方核实。随后,周恩来紧急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请他报告斯大林,证实金日成的说法。

第二天,罗申拿着斯大林的回电求见毛泽东,斯大林的答复是:

苏联同意朝鲜关于统一的建议,但是这个问题必须由中朝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这个问题。

当时苏联和朝鲜已经达成共识,中国根本无法提出否决意见。

如果中国否决,得罪朝鲜事小,当时中苏刚刚签订新的条约,其中涉及到苏联对新中国的大量援助,如果因此得罪苏联,相关援助能不能落实,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内部会议上,毛主席把中、苏、朝三国比喻为三驾马车,他说:

“这辆车是三匹马拉的,那两匹马执意向前跑,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经过慎重考虑后,毛主席既没同意,也没否决。

中国没有给任何承诺,只是和朝鲜约定,如果朝鲜要发动军事行动,一定要提前告知中国。

苏联“缺席”联合国决议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杜鲁门宣布美远东空军、海军参战支持李承晚。

直到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金日成才派人通知中国。

毛主席听了后,十分生气地说:

“现在还要你们说,我们早就在法国人的报纸上得到消息了!”

为防备突发情况,中国迅速作出军事部署,东北边防军开始沿鸭绿江布防。

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对朝鲜战争的讨论,苏联代表全程缺席。

苏联方面给出的理由是:

“在一个月前,苏联提交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合法席位的议案被否决,苏联以此抗议联合国决议,拒绝参与之后的安理会会议。”

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葛罗米柯多次向斯大林请示,担心苏联如果不参加安理会决议并使用否决权,美国必然操纵联合国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

斯大林断然拒绝!

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可能背后的核心原则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吧!

新中国成立后,杜鲁门政府曾对远东形势作出如下分析:

中国的胜利与苏联没有直接关系,这导致中国的独立性远高于其他共产党国家。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其独立自主的强大后盾。根据苏联在东欧的举措来推测,苏联必然试图将中国纳入其卫星国体系,这定会激起中国的激烈反抗,中苏关系也将在十年内破裂。

斯大林十分清楚中苏之间的关系并不牢靠,他也一直在寻求一个契机,挑起中美之间的冲突。

苏联缺席联合国决议,无论斯大林是有意为之,还是当时真的“意气用事”,在跟联合国“怄气”,只会导致以下三种结果:

一、如果美国不干预,金日成将会顺利实现“武统朝鲜”,苏联在远东的阵营力量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同时重新获得心心念念的不冻港。

二、假如美国干预,金日成“武统朝鲜”失败,美国的军事力量延伸至中国大门口,中国大概率会出兵。中国一旦出兵,朝鲜战争就会变成一场消耗战,美国将不得不抽调欧洲的军事力量参与,从而减弱苏联在西欧的压力。

三、如果中国参战,中美之间将陷入对立,彻底失去和解的余地。

在此期间,如果苏联行使否决权,美国自然无法武力干涉朝鲜战争,但这与其战略目的背道而驰。

如果不行使否决权,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则会失去对老大哥的信任。

无论怎么分析,只有“缺席”对苏联才是最有利的。

1950年7月7日,因为苏联代表“缺席”,美国趁此机会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美国纠集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全面介入朝鲜战争。

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爆发伊始,朝鲜人民军锐不可当,很快越过“三八线”。

金日成通过广播发布命令,要求人民军在8月底前将美军全部赶出南朝鲜,完成统一朝鲜的神圣使命。

开战当晚,李承晚便把美国驻韩大使乔穆叫过来,告诉他自己要撤退。乔穆一脸震惊,说前方战士还在浴血奋战,刚开打总统就要跑路,这恐怕不合适吧。

李承晚不得不勉强答应留下。

第二天,李承晚认为无法守住汉城,准备要撤退。

国会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辩,最后投票表决,多数人决定留在汉城。李承晚执意要走,深夜向南仓皇逃离。

开战三天后,朝鲜攻陷汉城。

为延缓北朝鲜的进攻,南韩在还有2个师未过江的情况下,决定提前炸掉汉江大桥。

大桥被炸毁前一刻,桥上仍有近4000名难民,其中约有500至1000人在此事件中直接被炸死,酿成特大惨案。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抵近釜山,遭遇“联合国军”的强力阻挡,战事开始陷入僵持。

朝鲜人民军长驱直入的同时,也暴露出后防空虚、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的弱点。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组织两栖登陆作战的老手,在对日作战中他发明了“跳岛战术”,并成功地指挥过11次两栖登陆,十分擅长登陆作战。

此时,中国已经精准预判到了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

毛主席与总参谋部通过对局势的深入分析,认为“联合国军”接下来极有可能会选择仁川登陆,登陆时间有3个,其中9月15日的可能性最大。

得出结论后,毛主席委托周恩来致电斯大林,同时也告知金日成,让他们提前有所准备。但是斯大林和金日成都没有重视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预判。

9月15日,麦克阿瑟发动了代号为“铁铬行动”的仁川两栖登陆战,直接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补给线,并对人民军形成围攻之势。

短短10天后,美军攻陷汉城,人民军部队被拦腰截断,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此后,美军无视中国不要越过“三八线”的警告,继续向北推进。

9月30日,金日成向斯大林求援。

第二天,斯大林致电中国政府,“建议”中国至少派五、六个师,迅速进至“三八线”附近,以掩护朝鲜人民军在后方组织后备力量。

收到斯大林电报后,毛泽东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朝鲜局势。

当时会议讨论的情况,基本上倾向于不出兵,理由就是一条,中国刚刚打完仗,战争创伤尚未医治好,经济还未恢复,入朝参战对我不利。

出兵或不出兵,是个两难抉择。

毛泽东权衡利弊后,认为出兵比不出兵更为有利。他斩钉截铁地说: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10月5日,在内部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在彭德怀等人的支持下,做出10月15日由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的决定。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三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分三路渡过鸭绿江。

10月25日,历时10天的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共歼灭“联合国军”15000余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稳定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11月7日,历时40多天的第二次战役,共歼敌36000余人,收复了平壤和“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12月31日,历时8天的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余人,前进80至110公里,解放了汉城。

中国志愿军前三次战役进行得非常顺利,表现出的战斗力之强大,战斗意志之顽强,震惊苏联和东欧各国。

接下来的战役,双方互有来往,成为了拉锯战,谈判桌也成为了第二个战场。

此后,朝鲜战场上处于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局面,两个战场同样复杂、激烈,整整持续了三年。

1953年7月27日,中国、朝鲜、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签字后哀叹,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过程中,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打了三年仗,并且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无数先辈用血肉构筑的辉煌。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分批先后投入的作战总兵力达190余万,总伤亡人数约36万。

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抗美援朝战争意义巨大,堪称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意义

一、极大地保障了国家安全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如果不参战,北朝鲜一旦战败,美苏冷战的边界将从38线移到鸭绿江。

此外,苏联将会在东北集结重兵和美国对峙,且战时旅顺港还要继续给苏联使用。

当时,东北作为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如果处在美苏的包夹之下,中国哪还有心思安心发展经济?

毛主席认为:

“如果让美国人压至鸭绿江边,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一仗早晚都是要打的,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

既然中美之战一定会打,那么御敌在国门之外肯定是首选。

二、获得苏联的全面经济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底子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工业基础。

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虽然确立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苏联也答应援助,但是迟迟没有动静。

此时,苏联其实对中国并不信任,认为中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

中国出兵朝鲜以及在战场的英勇表现,彻底打消了苏联的顾虑,赢得了苏联的极大尊重。

此后短短几年之内,苏联提供巨额贷款、无数设备并累计派遣上万名专家援助中国建设。

它就是著名的“156项工程”。

如果没有得到苏联这些援助,无任何工业基础的我们很难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中国的工业化也无从谈起。

三、国际地位获得巨大提升,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

新中国刚成立时,可以说是“人微言轻”,国际地位并不高。

抗美援朝前,中国通过印度大使给美国传话,如果美军打过38线的话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美国直接无视。

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敢参战,就算参战也不足为虑,他轻蔑地说:

“中国军队并没有与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进行实战的胜利经验。”

美苏都低估了新中国的力量,低估了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挺直了脊梁,再也没有任何人敢小觑中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春之泥2023-11-15 16:50春之泥[海南省网友]103.248.1.123
    @巴黎铁塔下的懈怠。国际政治交锋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当世界局势想必也是错复杂各国领导人间交往肯定也是大点。
    顶3踩0
  2. 巴黎铁塔下的懈怠。2023-08-29 23:11巴黎铁塔下的懈怠。[广西网友]14.119.47.53
    这些历史事件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还有这么多秘辛和背勾心斗角令人无限好奇。
    顶0踩0
相关阅读
1957年 得知彭德怀到了莫斯科(金日成不顾身份提前站在门前迎接)

1957年 得知彭德怀到了莫斯科(金日成不顾身份提前站在门前迎接)

我请示了主席,今天晚上我要去看望金日成首相,想同他谈些问题,你跟我一同去。你提前通知陪同我的苏联保卫人员。彭总身边的工作人员孙立忠听到这个消息

2023-05-22

朝鲜战协议签订的最后时刻 我国做出了什么让步(毛主席叹息不已)

朝鲜战协议签订的最后时刻 我国做出了什么让步(毛主席叹息不已)

但是却有一件事留下了遗憾,使得毛主席深感遗憾,这件事情就是战俘的遣返问题上

2022-12-14

二战老兵讲出斯大林战胜德国的秘密(听完让人感觉脊背发凉)

二战老兵讲出斯大林战胜德国的秘密(听完让人感觉脊背发凉)

但是回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前后后,怕只是苏德之间的战争一分高下,一决胜负,才决定二战的走向

2023-06-23

1952年 那个大胆拥抱毛主席的志愿军女代表(后来怎么样了)

1952年 那个大胆拥抱毛主席的志愿军女代表(后来怎么样了)

一片欢呼声中,一位献花的女代表兴奋地跑到毛主席身前,充满崇敬地说道:毛主席!志愿军同志们问您好

2023-05-05